中华金配 上观时评|优秀普通高中生转入职高梦想成为厨师,值得鼓励
昨夜,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闭幕,参赛者们一颗慧心、一双巧手,改造着我们的生活,好不精彩。高技能人才不仅是就业市场的“刚需”,也是推动技术进步、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。
不久之前,一名职高学生的求学经历引发社会关注:这位大学新人龚晟以720分中考成绩进入当地知名高中,但高二时转学进入职高学习烹饪。今年四川省对口高考中,他以超本科线108分的成绩考进心仪大学继续相关专业。在未来,他还准备读研,梦想成为国家一级厨师。
龚晟的经历中华金配,让我想起一名成绩优秀的中学同学。他5岁学习绘画,技艺精湛。高考填志愿时,我们鼓励他选择自己喜欢的设计应用类院校和专业,他冷脸回道:“我成绩这么好,怎么能读这些学校?”
9月6日,北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程乐松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火出圈。这位同学转发在朋友圈里,划出发言重点——“生活的根本任务在于,找到属于你的、适当且愉快的生活方式。”事实上,这位同学如今也拥有了社会普遍意义上的“好生活”,但他又常常明确地对自己的人生表达出倦怠、不满和遗憾。
一个高中生家庭愿意打破职业教育“矮化”的传统观念,支持孩子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,清晰规划自己的人生,是教育观念的进步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大多数家庭往往以“成绩好——考好大学——稳定体面的就业”这样清晰安全的路径规划孩子的成长,让他们拥有长辈认可、社会认同的“好的生活方式”,而孩子的爱好、梦想和特长是被忽视的。“属于你、适当且愉快的生活方式”如果不符合这套主流范式,家长甚至会认为是自己“失职”“不负责”。
即便一些家长也会为孩子报名大量兴趣班、特长班,其目的也绝非发掘孩子特有天赋、鼓励孩子大胆探索,而是为了层层选拔考试“加分”。在这样的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下中华金配,许多孩子自己也会逐渐放弃寻找和坚持自己的梦想,放弃对未来人生的思考探索而选择路径依赖,即便自己不喜欢也不适应。我回想起同学当年的话,考出的每一分都必须变现其价值,却不在乎自己的梦想,这何尝不是对自己人生不负责?当教育变得如此功利,又何谈“属于你、适当且愉快的生活方式”?
当然,教育观念的进步,基础是经济社会的发展。近年来,像龚晟这样由普高转入职高的学生并不在少数,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孩子自己有着明确成为技能人才的兴趣;另一方面,经济条件的改善让一些家庭有了让孩子追求梦想的底气;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,如今孩子进入中职学习,也有比过去更畅通的升学路径。
龚晟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,一部分原因正是因为他转读职高后依然考上本科院校。他的求学经历显示,教育普职融通正在落地,普高学生转入中职学技能,技能人才继续深造成为高素质技能人才,这条路径可以走通。教育本就应是贯穿人一生的学习机会和生活常态,而不是特定时间段必须完成的一项“任务”。有人质疑职业教育只需技能精进,不需深入学习,这是对教育理解的片面和窄化。刚刚结束的综艺节目《一饭封神》里备受观众喜爱的知名厨师黎子安,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与艺术史专业,从原料选择到成品摆盘,他的出品被评委和观众赞为“艺术品”,背后自然有其教育烙印。
我国《职业教育法》明确规定,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,并要求“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,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,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。”在推进普职融通育人模式改革中,应进一步强化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资源共享、课程共建、教师互动、学分互认、学籍互转,让教育真正关注“人”,服务“人”,让青春的汗水得以在追求梦想的大道上挥洒。明年9月22日,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上海举行,这既是选拔培育优秀技能人才、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重要路径,也将有助于让更多年轻人体验、学习、热爱技能。
1998年版的《新华字典》曾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句——“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;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;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: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。”
时光流转,技能进步,职业会变中华金配,但让不同爱好、不同特长、不同资质的孩子都找到属于自己的、适当且愉快的生活方式,拥有光明的前途,是教育应有之义。
久久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